首页 学校概况 媒体之声

新学期“收心”指南 携手启航新征程

发布时间:2025.08.26 阅读:52

“收 

 心”

指南

新学期“收心”指南

携手启航新征程

亲爱的同学们、各位家长朋友们:

愉快的假期即将结束,新学期的号角即将吹响。中职阶段是学习技能、成长蜕变的关键时期,及时收心才能更快适应校园生活。为了帮助大家从“假期模式”顺利切换至“学习模式”,我们准备了这份详尽的“收心”指南,助大家轻松开启新学期!


致同学们:

主动调整,快速“归位”

假期余额已不足,是时候主动调整,让自己快速“归位”,用最好的状态迎接新学期啦!让我们一起能量满满地出发!


Part.1


调生物钟:

和“昼夜颠倒”说再见

假期里熬夜刷手机、睡懒觉的习惯,要提前3-5天调整啦。试试每天比前一天早10-15分钟睡觉、早起,慢慢贴近上学时的作息(比如晚上10点半睡,早上6点半起)。白天别贪睡太久,午间可以小睡30分钟左右,既能恢复精力,又不会打乱晚上的睡眠节奏。



Part.2


理学习清单:

带着目标进课堂

中职学习注重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结合,开学前可以列个小清单:回顾假期前学过的核心知识点(比如上学期专业课里的基础概念、技能操作要点),拿笔记简单过一遍,避免开学上课“一脸懵”;同时,要提前预习新学期的课程内容,了解大致的知识框架和技能要点,这样在课堂上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听讲。对于需要实操的课程,要提前熟悉相关工具和操作流程,为开学后的实操训练做好准备。


Part.3


积极心理暗示:

给自己加油打气

心理暗示是每个人都拥有的看不见的法宝。在生活中,我们可以多积极正面暗示自己。例如在早起时、晚间入睡前,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对自己说,“开学了,收收心,调整情绪,我要精力充沛地投入新学期的学习生活。” 通过类似的心理暗示,增强愉悦感,适度紧张,精神饱满地迈进新学期。


Part.4


做心理预热:

期待新学期的小美好

别把开学当成“负担”——可以想想开学后能和室友一起聊趣事、在实训课上练新技能,甚至能参加喜欢的社团(比如心理社、朗诵社,舞蹈社等)。如果有点小焦虑,也可以和好朋友发消息聊聊“开学打算”,互相打气比独自纠结更有用。 




致家长

多些引导,少点“催促”

家长的陪伴和方法,能帮孩子更顺畅地收心。中职孩子更需要“平等沟通”和“正向鼓励”,避免用“命令式”说教让孩子抵触。


01

用“共同准备”

代替“单纯催促”


别只说“快收心!”,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开学准备:

陪孩子整理实训工具时,问问他“上学期这个工具用的时候要注意啥?”“新学期想不想试试更难的操作?”,自然聊起学习相关的话题;一起列“开学清单”,比如需要补买的实训耗材、要洗晒的校服,甚至可以加一项“开学后想一起完成的小事”(比如每周五晚聊聊本周学到的技能),让孩子觉得“开学不是我一个人的事”。


02

营造“支持型”环境:

让家成为温暖的充电站

收心环境:减少家庭聚会、娱乐活动的频率,逐步将家庭环境从“假期模式”调整为“学习模式”。

创造空间: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、整洁的学习空间,方便他进行文化课学习和技能理论复习。

以身作则: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。请您也尽量规律作息,放下手机,拿起书本或专注于家务,用行动向孩子传递“专注”与“认真”的价值观。


03

给予“心理缓冲期”:

接纳孩子的循序渐进

切换状态需要时间,请允许孩子有个“慢热”的过程。比起“立刻变样”,“每天进步一点点”才是更现实的期待。

降低预期:不要期望第一周就100%进入状态。能达到“作息基本正常、能主动开始接触学习内容”就是巨大胜利。

鼓励微小进步:抓住任何一点小进步进行具体表扬:“我发现你今天自己闹钟一响就起来了,太棒了!”“谢谢你遵守了我们的屏幕时间约定,这说明你非常自律!”


04

积极合作:

与学校“并肩作战”

保持联系:存好班主任和专业老师的电话,主动加入家长群,及时了解学校动态和孩子表现。

信任学校:相信学校的专业安排,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实训管理要求。

关注成长大于成绩:除了考试成绩,更要关注孩子的技能掌握程度、学习态度、职业素养和心理健康。


收心不是“急刹车”,是“慢调整”

 不管是同学还是家长,都别想着“一天就收心”——给彼此3-7天的缓冲期,允许偶尔有点“假期小习惯”,慢慢往校园节奏靠。新学期的校园里,有新的技能要学、新的朋友要遇,带着轻松的心态出发,比“紧绷着准备”更重要哦!


祝愿所有学子新学期学业有成,

技能精进!

祝愿各位家长工作顺利,

家庭幸福!



End

撰稿人:黄晓凤

供稿:心理健康发展中心

编辑:郑祺

校对:林建和 林松江

审核:陈锋 余晨

审定:严凌旭




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

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

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

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

全国中职学校德育先进单位

福建省高水平职业院校计划立项建设单位